培养方案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2024年12月)
中国食品院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单位代码:83705),为二级学科——发酵工程(082203)硕士学位授权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建设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轻工技术与工程特色及行业优势,2007年设立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发酵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增列为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0822),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一批高级人才,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涵盖了发酵工程、制糖工程等学科,涉及轻工的工程设计、制造、检测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并与生物工程、化学工程、食品工程、制药工程、农业工程、材料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代谢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智能控制、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更加注重研究资源高效利用和转化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功能性产品。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食品院)创建于1955年2月,是我国历史悠久、优势显著的从事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真诚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健康产业规划,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紧紧围绕轻工技术和工程的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问题开展教研工作,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平台众多,且建设持续加强,科研条件日臻完善,在发酵工程、制糖工程、工业微生物资源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研究方向和稳定的学术团队,在我国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培养目标与标准
本学位授权点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秉承“创新发展、服务行业”的理念,注重内涵,强化特色,面向轻工行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科研发展动向,具备熟练的专业实验技能,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独立从事轻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能在本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本学位授权点根据国家和中国食品院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学位授予标准,分别从获本学科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获本学科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术素养、学术道德)、获本学科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英语能力、其他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选题与综述的要求、规范性要求)等几方面进行了要求。如: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三门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8学分。如:在行业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本单位署名且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1篇或发明专利1件(前3名)或1篇英文文章。
二、培养方向
本学科围绕微生物资源、生物发酵、糖类食品质量安全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科学实践,紧密切合国家、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开展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目前本学位授权点设立三个研究方向:
(一)发酵工程
依托国家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信部工业(食品及酒类)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北京实验室、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酒类、调味品和糖醇等生物发酵产品,开展酿造原料品种鉴定与性能评价、酿造微生物高通量筛选、酿造过程数字化控制技术、酒类产品风格剖析、饮后舒适度评价、消费者科学、发酵工业数字化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突破功能菌剂性能强化、功能因子与人体健康间的作用机制、发酵食品情绪调节物质挖掘、年份酒鉴定、新产品创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发酵食品酿造技术与营养健康水平,支撑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工业微生物资源
依托国家工业微生物资源平台和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围绕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培养、保藏、挖掘、评价与应用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业微生物资源培养、安全保藏与标准化整合;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菌种资源挖掘与特征评价;微生物精准鉴定与精确定量;工业微生物靶向育种; 微生物标准样品创制。
(三)制糖工程
依托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及所属国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围绕糖类食品及其原料的质量、安全、功能评价及标准化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围绕天然来源多糖的提取方法、序列结构、功能方向开展研究;开展功能性糖结构解析、健康功效及与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不同结构组成和加工方式的糖类食品评价、代谢吸收机制与人体健康研究;分析多糖与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并探索功能多糖的生物合成制备;糖类食品及其原料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标准化研究。
三、培养方式
采用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研究院发挥培养队伍强劲的自身优势,导师及研究团队给予研究生直接指导,并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到国家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过程,学生可在学习中得到科研项目立项、理论研究、实验操作、产业转化等环节的全面培养、指导与锻炼,提升自身的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培养年限与时间安排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包括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 2 年,最长不超过 3.5 年。原则上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论文工作一般为两年,但在安排上鼓励学生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结合起来,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论文的准备工作,并参加本专业的各项学术活动。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课程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二学期末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查阅并写文献综述;第三学期初提交开题报告,总字数一般不少于1万字,内容包括课题来源、项目名称、文献综述、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计划等内容,经专家论证考核后进行课题研究;第四学期末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检查内容包括开题报告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论文研究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预期完成时间及成果等;第五学期末完成论文工作,提出答辩申请。学生顺利通过答辩后即毕业离校。
五、课程设置
本学位点研究生基础课安排在天津科技大学学习,学位课、必修课及选修课按照天津科技大学的要求分为三部分,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8学分,必修课等3学分,选修课至少9学分,且课程设置将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详见天津科技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中国食品院第一外语为英语,课程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其它语种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的选题和所研究的内容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尽可能结合科研任务和生产实际进行。
(二)学位论文应说明课题的意义和本人的创新之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应明确交代。论文的撰写参照《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论文必须实事求是,实验结果应尽可能显示其精度,并根据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推出合理的结论。对获得的研究成果应客观地评价。硕士生在学习期间须在行业核心期刊上以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为责任作者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含接收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满足可视为达到论文发表要求的条件(详见《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本规定中发表的论文是指已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若论文被正式录用但尚未刊出,须递交该刊物编辑部开具的注明期号的书面证明原件或录用通知和版面费发票原件等。
(三)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及申请硕士学位要求,参见《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七、附则
本方案从2025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施行,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