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简介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创建于1955年2月,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从事食品、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1999年7月由原国家轻工业部直属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大型科技型企业,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保利集团所属中国轻工集团全资子公司,2003年4月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市科技研发机构。研究院拥有国家级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ICC)、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全国食品发酵工业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国际培训中心和发酵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还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研究院迁入新落成的研发总部基地——北京朝阳区酒仙桥中路24号院,邮编:100015,研究院现有职工约29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0人,博士40余人,专职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200余人。
研究院已形成由归国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有丰富工程化实践经验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的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攻关能力强的科研团队。研究院不仅可以胜任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和任务,而且在行业领域内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和工程化方案、设备和控制等各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有多项目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的能力。
研究院注重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完善现有技术成果,积极构筑、形成食品发酵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工程化转化平台。与各相关行业协会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和市场直接需求,积极承接行业内大中型企业的科研开发任务,使科研项目的研究起点始终立足在市场开发需求上。特别是近10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发机构,以“创新发展、 服务行业”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食品安全保障平台、技术贸易平台、产业化转化平台”建设,努力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院于1986年7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单位代码:83705),成为二级学科——发酵工程(082203)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增列为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0822)。平均每年24名在读研究生在院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近30年来已有1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人才,这中间的许多人成为国内外食品和发酵领域的拔尖人才,成为研究院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合理,基础课设在天津科技大学,导师群体均为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业内专家,研究生在院期间将具有丰富的下厂实践机会和参与纵横向课题研究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参与多渠道、丰富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实践机会,为研究生开阔学术眼界提供多方位、多层面的平台和空间;同时,强调论文选题的应用性,毕业生就业优势突出。
研究院学科建设依托研究院60年来在食品、发酵工程技术领域创造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和成熟的技术研发团队,以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和中试规模的仪器设备以及每年2000万元的研究经费投入为保障,开展的纵、横向研究项目研究方向明确,选题兼具前瞻性并注重实践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研究成果有的直接转化滚动为863计划、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有的经产业应用起到了改进落后工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实现加工过程质量安全保障的良好效果。
学科点自1986年成为国家第三批硕士学科点以来的近三十年里,学科方向由窄变宽、特色愈加突出,学科方向从原有的单一酿酒技术研究与开发逐渐拓展到现今五个学科研究方向。2003年以来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近五年来每年招生录取比例均达到3:1以上,初试分数线超国家线30分以上。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研究与实践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强,得到录用单位的普遍好评。
学科建设还依托研究院综合优势和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传统酿造、食源性蛋白等优势研发平台,紧密切合国家、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机制、注重培养质量,努力把本学科点建成自身特色突出的轻工行业创新型科研开发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点形成了工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代谢及全生命周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食品生物制造安全技术与质量科学标准化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在健康食品工程领域的应用及营养机制研究、功能食品及发酵食品的生物制备与健康应用评价五个学科方向。
学科门类名称及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及代码
|
博士后流动站
|
二级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
学位级别
|
08 工学
|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
|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
082203 发酵工程 |
|
硕 |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2021年)